甄姓男孩名字(甄姓男孩名字大全)

姓甄的是不是满族人八旗姓氏?

只能说满族人中有这个姓氏。
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
满族老姓富森氏,亦称敷臣氏,满语为FuseHala,汉义“孳生的”,世居开原,后多冠汉姓为甄氏、珍氏。

老姓尼珠珲氏,亦称尼竺浑氏,满语为NijuhunHala,汉义“珍珠”,世居长白山区地,后多冠汉姓为甄氏、尼氏。

六安甄姓的起源?

甄姓主要有两大起源,一是源自帝舜时期的陶人,甄姓的鼻祖就是皋陶的二儿子仲甄,他在帝舜在位时还是制作陶瓦器皿的陶人,而甄在当时就有着做瓦器的人的意思,而他的子孙也就以祖先名为姓了。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,比如满族中的富森氏就改为了甄姓。

1.源自帝舜的陶人

甄姓最古老的一脉就是源自皋陶氏,甄的古代本义就是制作陶器时使用的转轮,而按照《元和姓纂》记载可知,甄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皋陶氏的第二个儿子仲甄,舜帝本身就非常善于制作瓦器和陶器,之后“甄”也被用来形容制作瓦器的人,而后来舜帝也被称为皋陶氏,或者以甄为姓,而仲甄就是名字中第一个带有甄字的人,也就自然被甄姓奉为始祖。

不过还有部分史书则认为,甄姓可能是源自一个地名,在上古时期,舜在河滨之地制作陶器,后来因为仁爱白姓,于是在河滨之地聚居的人越来越多,从而形成一个氏族,后来在周成王继位后,就将皋羊封于甄邑,担任陶官,而后来就取甄陶德含义将这里称之为“陶甄故地”,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或者皋羊的子孙也就自然以甄为姓。

山东章丘各村村名来历?

山后寨

汉代已有人在此定居。曾名兴隆镇。后因村处危山之阴,得名山后寨,简称寨子。清代设镇,名危山镇。另据李、张二姓《族》载:汉代,现村西南有一村庄名兴隆镇,罗、吴等姓居此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张、彭、高、李等姓先后由冀州枣强、山西洪洞迁居于此,兴隆镇住户也往此集中,因此村在危山之北,乃将兴隆镇改为山后寨。

宋李福

原名李合庄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宋姓由枣强迁居城南华家庄。明万历年间(1573~1619年)又迁居该村。李姓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迁居巡检庄。明崇祯年间(1628~1644年)又迁居该村。二姓合议:改村名为宋李福庄。

丁李福

明代,丁姓从济阳县丁家窝村迁来建村。取名丁李福庄。

鸡山张家

据《张氏族谱》载:“本村原名宋家庄。明初,因水灾,张氏祖先由直隶枣强迁往山东济南府章丘县城西南45公里鸡鸣山东北角下宋家庄。”当时宋姓已无人,因紧靠鸡鸣山,故名鸡山张家庄。

梅家

原名东宋村。明初,梅姓从枣强迁来,改名梅家庄。

睦里

明初,只有几家居民,尚不成村。后来靖姓从今相公庄靖家庄迁来,李姓从枣强迁来,两姓很和睦,遂取村名为睦里庄。

黄土崖

明初,傅姓从枣强迁来,在一褐黄色土崖下建村,故名黄土崖。

黄家

明初,黄姓由枣强迁来建村,以姓氏命名。

湖广院

据《李氏族谱》载:“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李姓从枣强迁来,取名杏园村。因村庄不发,又迁到湖边(湖已湮没)建村,(新村址)地名‘湖亩滩’,故定村名湖广院。

大柳树

明代,马姓从枣强迁来,在大柳树旁建村,故名大柳树。

蒋家

明初,蒋姓从枣强迁来建村,以姓氏命名。

杜家

明洪武年间(1368~1398年),杜姓从枣强迁来建村,以姓氏命名。

陈家

明初,陈姓从枣强迁来建村,以姓氏命名。陈姓无后,村名沿用至今。

蔡家

明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