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二年移民名单?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
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洪武二年移民名单,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目录一览:
- 1、洪武大移民的事实考证
- 2、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徙武昌刘氏家族
- 3、洪武大移民事实考证
- 4、明洪武二年的黄槐的后人在哪里?
- 5、洪武二年移民几年不纳税
- 6、明朝洪武二年渡琼始祖陈德溥公任琼州府崖州尹是否有史记?
洪武大移民的事实考证
洪武年间,明朝政府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,共计10次。其中,洪武六年(1373年),政府迁移了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地区的民众到凤阳(今安徽凤阳)屯田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又有山西及真定地区的无产业民众被迁移至凤阳屯田,并得到了冬衣的接济。
洪武六年,将山西真定的民众迁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九年十一月,迁徙山西及真定无产业者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十三年五月,将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恢复为民。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,迁移山西泽、潞二州无田者至河南、北地区进行垦田,提供资金,免除三年赋税。
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,永乐年间移民8次,共计18次:一三七三年。“(洪武)六年,徒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民屯凤阳(今安徽凤阳)。”一三七六年。“(洪武)九年十一月,迁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民无产业者于凤阳(今安徽凤阳)屯田,遣赍人冬衣给之。
在明朝时期,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开始的移民活动频繁进行,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永乐年间,总计发生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。以下是其中的部分记录:洪武六年,山西真定的居民被迁移到凤阳进行屯田。洪武九年,无产业的山西及真定民众被迁往凤阳,政府还提供了冬季衣物。洪武十三年,曾经为军的山西民户被全部恢复为平民。
确有其事,洪武年间朝廷陆续从山西、河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往山东移民十多次。木办法啊,元朝末年的时候山东是重灾区,等到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山东又是主战场,天灾人祸使得当地人口锐减,土地大量荒废。朱元璋建国以后想改变这里人口萧条的状况,所以就用到了移民政策。
明朝洪武、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,可以追溯至元末年间。元朝统治期间虽盛极一时,但最终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,导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。加上水旱蝗疫频发,民不聊生。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皖北等中原地区社会动荡,人口大量减少,许多地方“道路皆榛塞,人烟断绝”。
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徙武昌刘氏家族
在另一方面,由于中原地区的动荡的长期战争,以避免战争的灾难,生活在汉代刘氏族的中部,东部和北部地区已经下降到该地区迁徙的相对稳定江苏,浙江等南方的东南。这主要是本土丰富的部落屈原王鹏程刘后人附近,土著刘中山,河北,山西洪洞大柳原迁移到?浙江,福建,江西等东南地区。
二 迁徙分布 刘姓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,而始姓刘姓则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。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。战国时期,晋国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,称刘氏。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,魏灭后迁至大梁,生子刘清,辗转到今江苏等地。汉代,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,盛于全中国,直至今日。
出自祁姓,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。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,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,亦即今定州唐县。其子孙以国为姓,相传姓刘。史称刘氏正宗,这就是陕西刘氏。2 出自姬姓,为周太后的后裔。
据1998年印刷的《太邱刘氏族谱》载:“其始祖刘顺,原籍山西洪洞县,昆仲二人为避元末之乱,辗转迁徙,一居江西曰江西刘,一居永城称太邱刘。
洪武大移民事实考证
1、洪武年间,明朝政府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,共计10次。其中,洪武六年(1373年),政府迁移了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地区的民众到凤阳(今安徽凤阳)屯田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又有山西及真定地区的无产业民众被迁移至凤阳屯田,并得到了冬衣的接济。
2、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,永乐年间移民8次,共计18次:一三七三年。“(洪武)六年,徒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民屯凤阳(今安徽凤阳)。”一三七六年。“(洪武)九年十一月,迁山西及真定(今河北正定)民无产业者于凤阳(今安徽凤阳)屯田,遣赍人冬衣给之。
3、洪武六年,将山西真定的民众迁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九年十一月,迁徙山西及真定无产业者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十三年五月,将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恢复为民。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,迁移山西泽、潞二州无田者至河南、北地区进行垦田,提供资金,免除三年赋税。
明洪武二年的黄槐的后人在哪里?
1、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洪武二年移民名单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北、河南、北京、山东、江苏、湖北、安徽等地洪武二年移民名单,少部分迁往陕西、甘肃、宁夏地区。也有洪武二年移民名单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后又转迁到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新疆及东北诸省。
2、黄陂里派洪武二年移民名单的远祖同样源自河南祥符,后经江西迁入福建,最终在南宋嘉定二年(1209年)移居长汀。明洪武年间,王惠钧因躲避战乱流落西厢黄陂里白水塘,其后裔也逐渐分散至刁坊墨池、新陂福庆、叶南黄竹、龙田石壁等地。
3、唐宋时期称“鲤湖湾”,元时改称“大腹湾”。相传南宋宰相文天祥与将领张元模率师勤王,兵败至此,张与当地肖姓女成婚,人丁渐旺。乡人谓张肖(谐音装硝)要箩,加上此地山形似浮着的箩,故称“箩浮”,读音“罗浮”。明洪武四年(1372年)建立十三都司城,司址设于城内榕树下。
4、元至元十六年(1279),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,至元二十三年,复隆为梅州,领程乡县,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。元贞元年(1295),梅州隶属潮州路,延祜五年(1318),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废梅州复置程乡县,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。
洪武二年移民几年不纳税
洪武二年移民三年不纳税。明朝初期,朱元璋下令将苏、松、嘉、湖、杭一带的无田农民四千余户迁徙至凤阳县耕种,官府提供牛、种、车、粮等钱物资助,所种之田永为己业,且三年不征税。这一举措旨在促进人口迁移,缓解土地压力,同时增加凤阳县的农业生产。
洪武六年,将山西真定的民众迁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九年十一月,迁徙山西及真定无产业者至凤阳进行屯田。 洪武十三年五月,将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恢复为民。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,迁移山西泽、潞二州无田者至河南、北地区进行垦田,提供资金,免除三年赋税。
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。之后的三年、四年、九年,也曾在应天、河南、北平、山东、江西、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。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,已达到3,874,746顷。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。
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,移民垦种田地,谓之“民屯”,开始3年不纳赋税,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;不在额的荒地,可任人开荒耕种,永不纳税。由于这些措施,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,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。
到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经过十年的移民实施,全国的耕地面积大幅增长,从洪武十四年的三百六十万顷增加到了八百五十万顷。全国的年粮食收入也超过了元朝时期的两倍。 无可置疑,明代的大规模移民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它优化了人口的地理分布,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。
明朝洪武二年渡琼始祖陈德溥公任琼州府崖州尹是否有史记?
陈氏渡琼始祖今安在?海南陈氏祖谱记载,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。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,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,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;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(陈策将军祖籍沙港,是彦和后代),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。 陈端系寔公四十五世孙。
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2位,未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1位。这里简单介绍几位过琼始祖。 陈彦和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,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。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